凯发·k8国际(中国)首页登录 |
|
江山重工研究院深入实施“四大工程” 打造科技人才创新高地 |
||
|
||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入“十四五”以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强军兴企、实业报国”企业使命,服务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四大工程”,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力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绘好人才“规划图” 抓好“创新引领工程”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责任共同体。围绕干部管理、人才管理、绩效薪酬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基础管理、业务支撑管理全要素,贯穿“选、用、育、留”全流程,覆盖总部、板块、部门、班组全层级,公司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才培养责任共同体。将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写进单位年度工作责任书,列为领导班子重点考核事项,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内外并举、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建立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公司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多的资源调配权,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团队组建权、科研经费使用权、团队成员考核权,进一步提升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引领作用。通过分工协同、明确权责,优化科研板块资源配置,建立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快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方面人才储备和培养。通过导师带徒、项目锻炼、学习提升等方式,抓好“领军人才、后备人才”两大创新人才建设重点。近两年,公司新增兵器科技带头人2名,兵器青年科技带头人2名,“青年英才”4名,申报“种子”计划需求人选4人,推荐2名科研领域80后中层干部到集团和外部科研单位交流任职,核心智力资源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 完善人才选用评价机制。公司实施点对点专业化引才、精准化招聘和市场化薪酬,建立有利于引进、培养人才的机制与环境,不断完善“能力+业绩”双重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考核评价结果与薪酬挂钩。 深挖人才“蓄水池” 抓好“结构优化工程” 近两年,公司共引进本科及以上科技人才88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26名,创新人员比例增长3.7%,本科及以上人员提高4.7%。从业人员平均年龄37岁。科技人员年龄结构、专业机构、学历结构明显改善。 加强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公司逐步深化科研开放融合式合作机制。建立苏哲子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拓展“借脑发展”“借智发展”新途径。通过“青年英才”计划,选派青年科技人员到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再学习、再深造,提升基础研究方面创新创造能力。 加快青年科技人才柔性流动。以释放人才价值、挖掘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为目的,按领域和专业形成多个任务团队。通过构建横向以型号、项目为导向,纵向以各科研部门与跨专业组织并行的矩阵型高效组织,让青年科技人员在内部柔性流动,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既有效解决了人员结构性短缺问题,又在项目攻关中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创新“生力军”。 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科技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聚焦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攻关,成立武汉创新中心,发挥中心城市人才聚集效应,用活用好地方政策资源,解决人才引留难等问题。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坚持“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实行契约化管理,加大在薪酬待遇、户口办理、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充分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环境。 提升人才“贡献度” 抓好“幸福江山建设工程” 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公司制定《公司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建立科技创新“基金池”,实施科研项目收益分红,建立科技、工艺和技能创新专项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体系,对各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实行年薪制,绩效年薪按完成的目标责任考核系数兑现,上不封顶,激励高层次科技人才更好地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科技人才不畏挫折、大胆创新。 拓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通道。公司将科技人员按岗位分为设计师、工艺师和保障师三大领域,建立五级12档职业化发展通道,并围绕项目任职、技术创新、履职业绩等方面制定科技人员成长与晋升标准,构建了良好的科技人才梯队。同时,打破人才单一模式,构建多元化职业发展管理体系,通过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进一步畅通科技人才全职业多维度成长与发展通道。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江山重工研究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集团公司“科技创新30条”“人才发展30条”,持续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四大工程”,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助力企业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笃实前行,为实现新时代强军强国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森 李双) |
||
| ||
| ||
| ||
|